玄武门之变的真实历史,李世民残害兄弟是真,罪魁祸首却是李渊
玄武门之变是秦王李世民主导的一次彻头彻尾的谋逆,其真实历史已经被胜利者篡改得面目全非,但李世民让史官们再怎么曲笔,也无法掩盖其杀兄弑弟,威逼君上的谋反行径。李世民在很大程度上给唐朝统治者们树立了一个很不好的榜样,其直接影响便是唐朝宫廷政变的次数比较多,祸起萧墙最终导致了唐朝的衰亡。
1.李世民的孤注一掷并非是无可奈何的反抗,而是富贵险中求的赌徒心理
从李世民自己的掩饰乃至史书上来说,李世民似乎是最佳的继承人,无论是太子李建成还是齐王李元吉,好像都是一无是处的蠢人。但实际上李渊的诸多皇子都是有勇有谋之人,在唐朝建立过程中都立下了不分伯仲的功业。
尤其是太子李建成,其在李渊起兵过程中与李世民分别统率军队,功劳并不亚于李世民。且李建成对李世民的不臣之心持克制态度,当时有关皇位继承的争斗其实已经尘埃落定,胜利属于太子李建成,至于李世民被剥夺兵权,也是封建王朝中为了维护政权稳定的常规方式,并非是针对李世民的特别行动。
所以李世民的处境没有后世描绘的那么艰难,以太子李建成一如既往的包容和克制,也不会对李世民赶尽杀绝,只要交出兵权,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富贵王爷。
李世民发动宣武门之变,本身上来讲就是在李建成以为万事大吉情况下,李世民突然发难,当时在长安的军队力量李建成是占绝对优势的,所以李建成无所顾忌,心下轻敌,最终在李世民富贵险中求的赌徒心理下丢掉性命和大唐江山。
2.宣武门之变抛掉应该谁继承皇权的是是非非,归根结底是李世民残害兄弟
退一万步说,即便李世民应该继承皇位,但在封建时代的宗法礼仪中,李世民发动政变也属于对君不忠,对父不孝,对兄弟没有友恭仁爱之心,为传统习俗所不容。
何况在李世民的政变行动中,亲手射杀太子李建成,其部将射杀李元吉,事成之后为了瓦解闻讯而来的十分强大的东宫及齐王势力,竟斩下太子与齐王头颅,这种行为无疑是血腥且令人难以接受的。
因为夺储之争归根结底是内部争斗,不是阶级斗争,姑且不论在唐王朝建立过程中李世民与李建成并肩战斗,相互配合,何况两人还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李世民在得胜之后还下此狠手,其内心之冷血狠毒可见一斑。无论史书怎么描摹曲写,也无法改变这一事实。
正是因为李世民在玄武门射杀李建成、李元吉之后,仍抵挡不住东宫及齐王势力的反扑,才不得不用斩下头颅令敌军心瓦解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太子李建成实际上已经取得了朝野大部分人的认同和支持。可见,若李世民在政变中俘虏而非斩杀李建成,仍然无法掌控局面。
反观李建成对李世民的态度,完全是有情有义可圈可点,当然,政治斗争都是流血的战争,但李世民的残害兄弟延续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迭代的野蛮之风。
3.玄武门之变看似皇子之间的战争,其背后实质上是朝廷新老势力之间的战争
玄武门之变的真实历史看似是皇子之间你死我活的战争,并没有皇帝李渊的参与,但实际上反映的是大唐王朝新老力量之间的对决。当时李渊已经登基九年,大唐帝国基本取得了稳定局面,但由于连年征战,兵权实际上掌握在诸多皇子及其背后力量手中,李渊手中并没有多少实力。
为了维护自己的皇权稳定,李渊采取了君主惯常的权术手腕,即让各个皇子之间相互牵制。李世民在即位后说高祖李渊一度要立自己为太子,姑且不论其说法孰真孰假,但可以想象,在建立唐王朝的过程中,各个皇子分别立下大功之时,李渊为了激励军心应该对每个皇子都说过类似的话,所以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都因为李渊的一句话而对皇位垂涎。
李渊为了牵制李建成,而让李世民坐大,同样为了防范李世民不听调遣,又让太子李建成一派分权,这种手腕直接导致了李渊及其老臣一派,太子李建成一派,秦王李世民一派三足鼎立的局面。看似李渊最为强大,居中调停,但实际上是李渊及其老臣一派和皇子新兴势力一派的对决。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没有人肯主动退出历史舞台,李渊的权谋最终酿成了玄武门之变的大祸。
当李世民处置了李建成、李元吉的势力之后,再对付李渊的时候几乎没有任何阻力,可见李渊身居内宫,其本身并没有什么力量,在新老势力对决之中落于绝对的下风。
概而言之,玄武门之变的真实历史有三:
其一,李世民孤注一掷的斩首行动,李世民在太极宫玄武门发动政变,射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制造既成事实,又威逼李渊退位,此行动令朝野无可奈何;
其二,继承人之间的兄弟相残,亲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太子李建成都对皇位明争暗斗,李世民先发制人,出手狠辣,夺得了不可推翻的主动权;
其三,朝廷新老势力的两大对决,李渊的老臣势力和皇子代表的新兴势力围绕权力的极端对决,李渊一派让皇子之间相互牵制,却被秦王一派反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