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佩斯大饭店》是韦森最“大”的电影,难怪能做到历来受众面最广成功“破圈”,绝不仅仅是因为独特的风格。这一次不再说一个“小我”的故事,人物变成针去串起来整个昨日欧洲的逝去,那些优雅、浪漫、礼貌、秩序、仪式感、人与人之间的某种连接因为一而再的战争逐渐成为过去的故事。
从故事内核到导演本人的电影风格,用浪漫古典主义的手法去展现浪漫古典的年代,是高度契合的。整部影片的演出,就像是一部戏剧一样,讲述着“传奇”冒险故事,妙趣横生。
影片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个人理解是对称性的构图,还是马卡龙的色系,又或者是奇奇怪怪的套娃式的叙述方式。“我将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讲述这个故事。”影片从当事者的经历到给作家口述再到文字记录最后用影像来诠释这个生动形象的故事。这段美好的回忆再次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清晰又明亮。
好电影无一例外会让人想要去看别人的评价解读,所以我去看了几篇评论,评论第一的长评很是负责地引用他人的影评,既表明了出处,也表示了个人态度,更让我们普通的电影观众得以领略优秀的电影背景解读,讲的很细,看后大受震撼。
这种对称构图和色彩风格做到极致的影片,实在太让人沉浸其中了,所有的暴力血腥和悲情结局都被巧妙地转化,融入了这充满善意的温情世界里了。每一个人物形象都那么的独特出众,每一个笑点都那么的自然贴切,每一个场景都那么的精彩纷呈。构造了这样一部剧情简单,但精神世界丰富的优秀电影。
悲剧的结局让人深思
不管是越狱那段,还是缆车那段,这一系列的动作简直畅快又惊喜,悬崖的那一幕简直让人心惊肉跳。人物被搞出了花,那个老经理,那个小门童。一个精明浪漫,关乎生死之时靠徒弟,但其火车上的致死行为让人颇不解却悲壮;一个沉默却骨子里机灵勇敢,两个人以及阿加莎在惊险不断的人生际遇中共同感受浪漫。
大家族女掌门为何惨死在自己家?家族成员为了争夺遗产背后究竟进行了怎样的互相残杀?昔日老相好潜入为何只偷走了那幅画?酒店联盟的权利竟可肆意动用国家宗教力量?这里有谋杀、越狱、盗窃、追车、枪战等,也有忘年交、爱情、基友情等,是一部难得的高分剧情片了!
整个片子的场景、色调都非常棒!可以说所有的背景都是对称的,很多人物在场景中出现的时候也是这样。很喜欢那种镜头从一端滑向另一端、故事继续讲述的那种感觉。整体色调都很梦幻,带着粉色的那种。
画面一直跟着镜头强制剧中,人物被镶嵌在方格子里,色彩都协调地呈现在景象中。完美的视觉盛宴,紧致而精致,卓越而美好。故事前前后后穿插四重时空,倒退又倒退,庞大却井井有条,最后故事线收束也自然。Mr. Moustafa绅士而幽默,Zero勇敢而忠诚, Agasha美丽而智慧!
人生远看是悲剧,近看是喜剧
我们既不是专业影评人,又没有欧洲历史的研习经历,兼之东西方根深蒂固的文化差异,致使多数人,无法从文化背景上去理解电影。我们只能是作为一名普通观众,在可感知的电影所展现出的情节、镜头、画面、声音、道具以及演员方面去体会品评,个人觉得这也没什么不妥帖之处,导演既然想 用电影这个载体去表达观点,就要承受不同观众的解读,而且做得非常之好。
这里“昨日的世界”,有故人,有情怀,有体面,有教养,有华服,有香氛,有精致的梦幻,有惊险的冬奥,也有诡秘的暗杀,有富丽的城堡,也有破落的监牢。所有画面皆带着明快色彩,所有黑色皆有喜剧一笔带过。它荒诞、无稽,但就是恰到好处地令人不至于露齿捧腹的会心一笑。
《布达佩斯大饭店》从表面开来更像是一部人间喜剧,但细细品味不难读出些许的忧伤色彩。但不可否认,绝大多数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内心是愉悦的,只不过是建立在那种挥之不去的阴霾之上的,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这种心情,那便是对美好难存的感慨。尤其是当片尾的灵感来自茨威格时,很多人才读懂了忧伤的味道。
茨威格曾在《昨日的世界》中,一开头便引用了莎士比亚《辛白林》里的那句:“我们的命运该遇到这样的时代!”因为他曾经目睹过一个黄金时代的鼎盛与落寞。时隔多年之后,茨威格因为不堪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而最后走向了消亡。说是喜剧,然而到最后的余味竟然是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