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周立波,我们可能会联想到娱乐节目主持人周立波,但今天我们要说的并不是那个被舆论纷争的娱乐节目主持人周立波,而是建国初期作家周立波。可能很多人都不怎么知道他,和认识他。但他是文学历史上的开拓者,可惜这样一颗巨星却在1979年9月25日的时候陨落了。原本是他只是一个平凡人,但因为他的成就让他成为了一个不平凡的人。
周立波,原名周绍仪,字凤翔,又名奉悟。1908年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县(今益阳市高新区)邓石桥清溪村的一个私塾教师家庭。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编译家。
周立波,曾对家乡作诗一首"说是清溪没有溪,田塍道上草凄凄。山边大树迎风啸,村外机车逐鸟啼"从他的这首诗里面也可以得知,他小说里所描写的农村生活清新秀丽,别具一格,乡土气息也格外浓厚。
1924年考入长沙省立第一中学的周立波,在王季范、徐特立等的影响教育下,渐渐喜爱上新文学。第一次革命失败后,辍学回县在高小任教。随后随周起应到上海,后考入江湾劳动大学经济系学习,参加革命互济会活动,渐渐地成为一位革命者、文化人。
1930年因散发传单,被校方开除出学校。不久后回到湖南,开始从事文学写作和翻译。1934年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因为文笔功底好,成为一名战地记者走遍华北前线。1939年,周立波来到延安。此后与家里中断了联系。那时候的反动势力十分活跃,周立波几年不回家,引起当地政府的怀疑,家里人便放风,说他去南洋谋生了。其实他在延安的这期间,他任教于鲁迅文学艺术学院,后主编《解放日报》文艺副刊。1944年11月,周立波作为八路军第120师主力旅,三五九旅南下支队司令部秘书,跟随司令员南下开辟抗日根据地,部队到了离他家二十几里的地方。这时益阳已经沦陷,日军层层设卡,日伪维持会助纣为虐,周立波有家不能归。找人打听后,说他家的人都死光了,周立波痛哭了好几天,其实他的家人并没有死,而是跟着乡亲们逃到深山里躲兵乱去了。1946年时被调任去东北参加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创作了大量描写农村新人新貌的小说和散文。1955年,周立波创作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获斯大林文学奖,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然而,正当盛年的他却毅然放弃北京优裕的生活条件,挈妇将雏,回到离别将近二十年的故乡。他认为,一个作家如果长期脱离生活实际,不接地气,创作源泉必将枯竭。
1958-1960年周立波发表,《暴风骤雨》的续篇《山乡巨变》,它由正、续篇组成,完整地描写了湖南省一个叫清溪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发展过程,艺术地展现了合作化运动前后,中国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时的精神风貌和新农村的社会面貌,和农民在历史巨变中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和理想追求。
1979年9月25日周立波因病去世,临终前,拉着妻子的手说道:“不要为我而悲伤,继承我的未完成的事业..”话还未说完,周立波就停止了呼吸,妻子看着没有呼吸的周立波,瞬间泣不成声。
两天后的追悼大会上,妻子宣布了周立波遗嘱:“我死后,属于我个人遗产全部捐给国家。”
这位文学作家,从小家里比较贫穷,好不容易考上上海一所高校,参加革命被国民党反动派抓了起来,由于他是革命积极分子,在监狱国民党反动派对他刑讯逼供,从此落下肺痨,伴随一生,极其悲惨。
这样一个无论何时何刻都在为国家做贡献的人,我们不应该遗忘他。因为在战争年代时期诞生的人比其他时期人们的爱国情怀更加浓重,因为他们真切的经历过被敌人的欺凌,以及家人,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们的鲜血,所以他们的文章会更加真实的表达出革命战争情怀,同样革命时期的英雄永远不会在我们心中埋没。
作为一位杰出作家,周立波一生勤奋好学。他努力学习马列主义,博览群书,学贯中西,孜孜不倦地从中外文化和文学艺术遗产中吸收一切有益的优秀的东西,用来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渊博的学识,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根底,是他成为一位杰出作家的重要条件。作为一位学者型的作家,立波的一个突出优点是十分讲究文体,他的那些著名的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以至文学评论和翻译作品,都是很讲究文体的,具有不同的文体美。而且,他不但在文学创作上成就卓著,在文学理论研究、教学和文学翻译工作上,都有重要的建树。人们公认,在新中国的文坛上,像立波这样集真正的作家、战士、学者的品格于一身的杰出人物,是并不多见的。随着时日的推移和历史的裁汰规律,他那独特的精神风采和人格魅力已愈益彰明地呈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