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高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永远榜上有名。
自1994年上映以来,27年间,这部“牢狱题材”的电影,热度不减。
每当我们重温它,我们究竟在怀念什么?
影片将人性中的迷茫、欲望、残暴乃至自私或者崇高,统统隐喻在肖申克监狱之中。
而主角——安迪•杜弗兰,则肩负救赎的使命。在经历被诬陷、被欺辱的厄运后,成功越狱,涅槃重生。
“英雄故事”落幕后,他的生平过往,会在我们心里撒下种子,在岁月中生出一片花园。
就像它所表达的“自我救赎”精神,鼓励了不少深陷绝望的人,走出困境。
我们偏爱这样的英雄,生活也需要这样的“神话”。
每当我们被命运捆住手脚,安迪•杜弗兰那坚毅的目光仿佛在提醒我们:“自由不在外面,而在于内心。”
真正的救赎,是源于内心的自我救赎。
接纳命运 沉稳心性
如果给人生画一道曲线图,安迪30岁这年的线,有着断崖式的起伏。
前一刻,他是波兰特银行副总裁,绝对的成功人士;后一秒,他卷入妻子死亡的谋杀案,被诬陷为“冷血杀人犯”。
突如其来的厄运打碎了一切,上帝重新洗牌后,他像一个婴儿,在1948年重新投生在了肖申克的监狱中。
如果说白天的驱使和奴役,是种绝望;那熄灯之后的夜晚,则是群魔乱舞的地狱,恐怖地足以致命。
来肖申克的第一晚,安迪就亲眼看见因极度恐惧而大声喊冤的新人,被狱警哈德利活活打死。
之后,安迪控制情绪,沉稳心性,在充斥着变态和暴徒的囚笼里,把自己活成空气。
他可以一个月不和任何人说话;看到饭菜里的活蛆或者遭遇突如其来的谩骂,他始终面不改色。
他拒人千里之外,被嘲讽为“耍酷的菜鸟”。
安迪,就这样孤独地开启了他的新生,全盘接纳了命运的安排。
改变生活 坚守希望
在监狱里,向来拳头硬的是大哥。在粗浅的认知下,一切行为都被扁平化为暴力。
安迪,就一度陷入“暴力”中,险些丧命。
入狱后不久,他被变态的“三姐妹”盯上,动辄拉到小屋里毒打或者羞辱。
每次,他都拼命抵抗,脸上总是新伤盖旧伤。
这件事,让好友瑞德明白,安迪不是窝囊的菜鸟,他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比起安迪的“英雄感”,瑞德更像一个鲜活的人。
他狡猾又善良,能在狱警和囚徒的夹缝中,活出一点自由。
除了安迪和瑞德,其他囚犯则模糊为被驯服的人。
他们的人生,一眼就能望到头,往前一步是高墙,后退一步是深渊。
时间浸泡下,他们丧失了希望,失去了改变生活的本能。
就像在监狱待了一辈子的老布,被假释后,适应不了新环境,在孤独和紧张中,自杀身亡。
与“老布”不同,沉默寡言的安迪,内心却充满希望。
他曾对瑞德说:“万物之中,希望最美。最美之物,永不凋零。”
希望给了安迪永不凋零的心劲儿,他奋力抓住身边的一切机会,把死寂沉沉的生活撕出裂缝。
坚持正义 救赎自我
在安迪入狱15年的时候,决定他人生走向的目击者,出现了。
汤米的出场带有一丝偶然,他不过是不懂事的小痞子,在各大监狱流窜。
他因入室抢劫被关入肖申克监狱,结识了安迪和瑞德。
在安迪的帮助下,汤米考取了高中文凭,俩人建立起了“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
在一次闲聊中,汤米说起了一宗杀人案,发生在乡村俱乐部的高尔夫教练家中。
暴雨将安迪一身的泥污冲刷干净,他再次像婴儿一样,走入世界。
他用那个新身份,在缅因国际银行转走了诺顿37万美元作为他的酬劳。
离开美国前,他将诺顿贪污、杀人的罪证寄去了报社。
还给瑞德留下了去找他的路费。
这一切在瑞德眼里,简直像个奇迹。他用近乎崇拜的口吻说:
“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如果说肖申克的监狱是对人心的暗喻,那每一个囚犯则象征着我们人性中的某个侧面。
狂躁的哈德利、阴鸷的诺顿、胆小的老布、偏执的“三姐妹”、仗义的瑞德、活泼的汤米……
众生相中,总有那么一个人会击中你,像电流一样唤醒你的记忆。
而化身为英雄的“安迪”,更像是众生求渡中的一种精神信仰。
他很好地诠释了内心的力量,在自我救赎中,上演了一个个漂亮的“人生反转”。
看完《肖申克的救赎》,才明白:
越是不顺的时候,越要沉住气,艰难的路并不是谁都有资格走。
扛得住涅槃之痛,才配得上重生之美。
真正的救赎,永远是自我救赎。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