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铜陵市郊区周潭镇老街,你会发现东边有一座清初建筑遗存——八角亭。这是铜陵独一无二的古建筑,是300多年前周潭周氏宗祠总体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角亭坐北朝南,正面宽12米,高12米,进深7米,面积84平方米。基座有红漆立柱9根,高5米,支撑横梁,根基稳固。藻井呈孤形,上部四周雕刻有文臣武将、龙盘虎踞,栩栩如生;梁柱、枋板则刻绘着花鸟虫鱼、人物故事,引人入胜。亭上分两层,第一层四角正檐上翘,与第二层四角正檐错开,构成八角形,故名八角亭。翘角上悬挂铜质风铃,轻风吹过会发出天籁之音。亭顶全部是金黄色和红褐色半圆筒琉璃瓦覆盖,瓦档为彩陶,雨过天晴,金碧辉煌。
300多年来,古朴典雅的八角亭,伫立在这块崇文尚武、物产丰饶的宝地上,历经风风雨雨,注视云卷云舒。
我曾见过的周氏宗祠
周潭周氏,准确地说是周潭鹞石周氏,是枞阳单独设县以前旧时桐城东乡名门旺族,周氏宗祠也因此是桐城东乡地标性建筑。
跟世间宗祠的命运一样,周氏宗祠毁于文化大革命。但不同的是,曾先期折损于特大水灾。1954年长江流域遭遇百年不遇的水灾,周氏宗祠部分损毁倒塌,未能修葺加固,逐渐衰败。1966年之后遭遇空前浩劫,绵延几百年的周氏宗祠不堪一击。
追本求源,这里的周氏家族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周潭周氏当地人称鹞石周,一世祖文一公,名讳仕龙,是南宋末年进士,文武双全,因避战乱,从今江苏宜兴柯山迁到此地定居。他不愿在元朝出山为官,而遵从祖训,恪守孝道,敦睦邻里,耕读传家,扶危济困;同时,设馆授徒,不分贫富,悉心培育乡邻子弟,成为远近闻名的乡贤。子孙后代传承这一良好的家教家风,身体力行,男耕女织,创业有成。
明末清初,周氏后裔为感念祖德祖训,一呼百应,大兴土木,高规格建造周氏宗祠,于雍正年间大功告成。祠堂坐落在周潭大涧流入枫沙湖口的台阶地上,坐北朝南,共有四进厅堂,一座八角亭,两边为廊庑。附属建筑有枕流庵和大王庙。现从前到后,即从南向北,分述如下:
第一进:前厅,也叫头门,是一座两层八角宫殿式建筑。高10米,红墙,黄色琉璃瓦,瓦档为彩绘硬陶。屋脊正中,竖有一串葫芦式彩色古瓶大尖顶。八角翘檐上,悬挂着铜质风铃,轻风吹过,响声叮当悦耳。大门两侧有大石狮,外侧有大石鼓,正上方有黑色楷书“周氏宗祠”大匾。门前有广场和旗杆,前方可见碧波荡漾的枫沙湖和湖滨良田沃野,视野开阔,数里内没有村舍和山峦阻隔视线。穿过前厅是宽广的泮池,效仿古代学宫前的水池,寓意尊师重教,人才辈出;泮池上有石桥,将泮池一分为二,周边有石雕围栏环护,池底用青石板铺砌,池水清澈,金鲤悠游,显示出如鱼得水,水到渠成。
第二进:仪门,厅堂高大,前后有八根廊柱,中间是三座六扇顶天立地的大门。举行盛大祭典时,三门全开;平时,只开东西两边的一扇供有关人员出入。周潭施湾人周大璋,清雍正二年(1724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从京城回家到祠堂举行祭祖大典时,三门全开,盛况空前。宰相张廷玉幼时曾拜大璋为师,在枕流庵后面“碧梧堂”学馆苦读三年,结下深厚的师生情谊;拜相后,不忘恩师教诲,亲笔为周氏宗词题写“理学名家”匾额,挂在仪门正上方,称颂恩师,又题赠木刻楹联一副:“凤山朝九子;鹞石衍三公”,镶嵌在仪门两侧立柱上,祝福鹞石周和凤凰周佛光普照、子嗣绵延。同时,还亲自用小篆书写《周氏宗谱序》,为《周氏宗谱》续修盛事增光添彩。大璋公年迈辞官还乡后,每逢清明扫墓,曾多次带领其侄进士芬枫、孝廉芬斗、卜政诸人,到铜陵凤凰山泼珠岩侧,祭拜嫡系祖先、鹞石周二世祖庆二公恭明夫妇之墓,并与凤凰周及铜陵文人雅士以诗文相往还。大璋公逝世后,在老家施湾后山安葬,墓尚存,今已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第三进:正大厅。这是周氏宗祠主体部分规模最大的建筑。厅高6.6米,宽24米,进深10米,面积240平方米。东西两侧隔墙和后隔墙均为规整的长方形厚实杉木板镶嵌,后墙正上方横挂“濂溪望族”大匾,两边是一副楹联:上联是“家学渊源克振爱莲道脉”;下联是“庭规整饬何殊细柳军营”。上联是说:周氏家学渊源,一定要发扬光大北宋哲学家,文学家道州(今湖南道县)营道濂溪人、《爱莲说》作者周敦颐的优良传统,借此点明周氏名人名作,引以为傲。下联表明:周氏家规家教,一定要像西汉大将军周亚夫坐镇细柳军营那样军令如山、军规如命,借此点明周氏名将名典,引以为荣。正厅前檐内挂“威镇黔南”横匾,表彰清末镇守云贵边关的武将周南寿保卫边疆、抵御外侮的功劳,激励后人爱国爱乡。南寿公还给周氏宗祠捐赠学田,开创为周氏子弟捐资助学先例,激励后裔崇文尚武、勤奋读书。1934年在祠堂创办枫林小学,1945年在祠堂创办鹞石中学,办学资金即来源于南寿学田和周氏族产。在仪门和正厅之间,是一座大庭院,中间铺设鹅卵石十字人行道,建有4个花坛,花坛左有义勇祠,右有节孝祠,先后被改为中小学教室,笔者在该小学读书两年,新中国成立后,小学毕业。
第四进:寝厅,为供奉祖宗牌位的祭拜之地。寝厅后墙上装有神龛,神龛上鹞石周氏列祖列宗牌位按照辈份大小依次排列。牌位制作大有讲究,木框是用槐树木材制成的,中间书写祖宗名讳的木牌是用梓树木材制成的,寓意为“怀中抱子”,枝繁叶茂。神龛下方摆放着古典供桌,两边陈列着各种精致的礼仪器皿。创办鹞石中学时,改做教室了。
八角亭、殖学堂……,周氏宗祠诸多附属建筑
在正厅和寝厅之间,有一座飞檐翘角、琉璃瓦顶、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八角形亭阁,即本文开篇所述的八角亭。该亭不仅是旧时桐城东乡、枞阳县境首屈一指的古建筑,也是周潭镇幸存至今的文化地标。
在八角亭和寝厅之间东侧,有一组南北横展、堂号“殖学堂”的建筑,其中一个厅堂有8个房间及小庭院,厅堂为木质天花板、水磨石地面,房间是木板隔墙、木板地面,内有老式木床和北方土炕,木制家具和四季寝具一应俱全,是户长和宗祠有关主持事务工作人员的办公室和住所;后改造成鹞石中学的教室和办公室。西侧,有菜地,水井和厨房。墙角有厕所和柴屋、杂物间。
附属建筑:一是枕流庵,又称朱庙,与宗祠前厅连接,坐北朝南。正中是大雄宝殿,殿东是观音阁和罗汉堂,殿西是关帝庙,庙内大门两侧有高大威猛、龇牙咧嘴、手举钢鞭的哼哈二将,气势嚇人,让人不敢直视。正月初三,店老板、农家富户爱到关帝庙迎财神,披红挂绿,供奉糕果,鞭炮震耳欲聋,热闹非凡。因此,乡民习称枕流庵为关帝庙。庙后有“碧梧堂”学馆。二是大王庙,坐西朝东,成90度直角与关帝庙相连,是两进宫殿式建筑,前进是一座八角飞檐的两层台阁,台名“望乡台”,后进供奉胡汉二大王木雕神像,神龛前有供桌,桌前有一巨大铁鼎,成天香烟缭绕,进香者甚众,两进之间有玻璃覆盖的天井,当年实属少见。附属建筑的庙宇,屋顶也是金黄色和红褐色琉璃瓦覆盖,金碧辉煌。
周氏宗祠主体建筑之所以连带兴建颇具规模的附属建筑,是有意为之。这里有周氏高人的匠心指点,也是民间高手工匠精神的智慧结晶。第一点:避讳。这是性命攸关的大事。在古代封建社会,金碧辉煌的琉璃瓦,特别是金黄色琉璃瓦,是皇家宫殿,园林建筑的专用品,庙宇例外。据祖传趣谈,清雍正二年进士、四品京官周大璋即是极力主张将宗祠、宗庙建成一体的高参,规避嫌疑,使之合情合理合法。第二点:壮观。在湖光山色之间,低矮村舍之旁,展现一大片琼楼玉宇,是何等的赏心悦目,成为无可替代的地标性建筑。第三点:文教阵地。尊师重教,古有“碧梧堂”学馆,近有枫林小学,鹞石中学。文化熏陶,祠堂前大广场,世代相传周氏子弟新正月习武练功;大型马戏团常来此安营扎寨,表演拿手绝技;小型杂耍、皮影戏、凤阳花鼓之类的民间小班底,也带来不少引人入胜的小戏码;大王庙前的小广场,常在春种秋收之前搭台唱戏,以京戏为主,俗称唱大戏,间或也有黄梅戏演出。每逢马戏表演和唱大戏期间,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这在缺吃少穿、贫穷落后的旧社会,无疑是难得的文化盛宴。周潭戏台还流传一副清末名联:“修羲之禊,咏点也歌,自古来学士文人,得意时都能作戏;抚伯牙琴,无钟子听,纵弹过高山流水,问眼前谁是知音。”作者是周氏户长、名重桐城的拔贡周本如。民国年间,还悬挂过一副短联:“舞台小世界;世界大舞台。”不知作者是谁?
周氏宗祠发生的故事之一:救庵
由周氏宗祠衍生的遗闻轶事,可以汲取精华,去除糟粕,有一些仍有传承和借鉴作用。
一是“救庵”的故事,当年枕流庵观音阁的僧尼,为了弘扬佛事,扩大寺庙规模,募化钱物,在离周潭5里地的后山冲,兴建观音庙,住持身体力行,开荒种地,杂粮、山芋连年丰收,吃不完,就带领众僧尼磨山芋,洗山粉,将芋渣用木模制成渣砖晒干,年复一年,砌成渣砖墙,教导大家此物可以度荒。这一传统,果真发挥了大作用。清咸丰八年(1858年),太平军借道过境,遭地方民团狙击,血战惨烈,周潭涧东村舍悉遭焚毁,乡民扶老携幼逃往深山,饥寒交迫,观音庙的僧尼想起一代又一代老和尚的教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于是拆掉山芋渣墙,供难民裹腹,救了难民性命。太平军退走之后,难民重整家园,为了报答救命之恩,制作了一块上书“救庵”的精美大匾,组成一支数百人的谢恩团,敲锣打鼓,鸣放鞭炮,隆重送达观音庙。从此,“救庵”之名大振,香火旺盛,远近村镇的已婚妇女各自组成“观音会”,到“救庵”求子祈福;山芋渣的美名也流传至今,说是百十年不腐不霉不蛀,可作储粮备荒之用。
周氏宗祠发生的故事之二:诞生普济垦殖社
周氏宗祠发生过“普济垦殖社”的故事,在旧时代轰轰烈烈开启修复普济圩。
1946年12月13日,以国民党军政大佬安徽籍人士柏文蔚、许世英、吴忠信三老名义,招集皖籍在京知名人士200余人召开修复普济圩大会,在南京成立普济垦殖社,推举柏文蔚为总经理,军界要员安徽人刘和鼎为副总经理、代行总经理职务,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训练处处长、周潭人士周鼎珩为副总经理,许世英为理事会理事长,周鼎珩族弟、北京大学法学院毕业生、时任蚌埠怀远中学校长周平为总务处长,并负责草拟《普济垦殖社建场建村计划》。1947年4月3日上午,刘和鼎、周鼎珩与旧时安徽省教育厅厅长汪少伦、旧时合肥法院院长、垦殖社产权处主任胡松叔以及美国经济合作总署在华副执行人吉尔·卜屈克等一行头面人物,乘坐一艘华丽汽艇,抵达周氏宗祠广场前枫沙湖滨,当地官绅及产权业者400余人举行隆重的迎接仪式。中午,在宗祠正大厅办了40多桌酒席,祠堂建筑、周潭美食博得佳宾一致赞美,据传老美也吃得喜笑颜开。下午,在八角亭顺利完成垦殖社和产权代表的合约签订。在商谈和办理签约具体事务期间,刘和鼎与卜屈克等人都在八角亭办公,夜晚都在殖学堂贵宾室就寝。他们在祠堂办公,吃住三天,直到4月5日上午,才到今普济圩所在地龙王嘴举行普济垦殖社开工典礼,为普济圩垦殖史谱写了开篇一页。
周氏宗祠发生的故事之三:宋庆龄为周潭小学题词
周氏宗祠还发生过宋庆龄为周潭小学题词的故事。
周氏宗祠原为鹞石中学校址;1947年春,鹞石中学迁到大通和悦洲,周潭小学迁入祠堂。由于周潭小学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时间较长,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兼之学习环境又是人文荟萃,人才辈出之处,耳濡目染,令人奋进,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后,更是春风化雨,教学质量在全县乃至安庆地区都是名列前茅。1959年,安庆行署决定10月在周潭小学召开安庆地区教育现场大会。喜讯传来,全校师生欢欣鼓舞,敢想敢干,为了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扩大学校知名度,用少先队的名义,由语文老师周学诗起草信件,再由书法高手谢剑啸老师用毛笔在红绸布上恭恭敬敬写好,寄送、恳请国家副主席、国际闻名的伟大女性宋庆龄题词。果然,宋庆龄副主席用苍劲有力的书法寄来题词:
安徽省枞阳县周潭中心小学少年先锋队:
你们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小主人,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时刻准备着为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
这是周潭小学的无上荣光,也是鹞石周氏子子孙孙的文化瑰宝,足以流芳百世,传为千古佳话。
笔者之所以广泛搜集资料,加以梳理,目的在于存史,将周氏宗祠的大致轮廓及其文化内涵流传后世。笔者深知,要修旧如旧,尽心尽力保护好幸存的八角亭,是“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切实需要,是坚持文化自信、弘扬地方文化优良传统的实际行动,是地方政府文物管理部门和鹞石周氏后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