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1835年——1908年11月),历史上最著名的叶赫那拉氏,咸丰皇帝的妃嫔。因生下了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而一步步崛起,最终成了清朝晚期的最高统治者,长期统治中国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是中国历史上继武则天之后,又一位长期统治国家的女性。
对于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历史而言,慈禧可以称得上是最复杂和最矛盾的人物,在后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今天,文史不假借助史料和史学家的研究成果,浅谈和分析一下慈禧太后矛盾而复杂的一生。
一、成为贵妃
慈禧出生于满洲大族叶赫那拉,在十七岁时被咸丰皇帝通过“选秀”而得以入宫,从此开始了她传奇的人生,一步步成为了懿贵妃。
文史不假之前在今日头条发表的文章《咸丰皇帝,不爱江山爱女人》中,已经详细讲述过咸丰皇帝的品行和能力。请注意,本人强调咸丰皇帝是“不爱江山爱女人”,而不是“爱美人”。什么意思呢?因为,咸丰皇帝一生沉迷女色,除了后宫中人满为患以外,还特别喜欢在外面撩骚。最终,因为纵欲过度,以三十一岁的高龄就活活把自己玩儿死了。
这样,二十六岁的懿贵妃慈禧就成了一个寡妇。唯一庆幸的是,慈禧诞下了咸丰帝唯一的皇子爱新觉罗·载淳,自然就是大清帝国唯一的接班人。而慈禧,也成为了大清朝的圣母皇太后,开始了自己攫取权力的游戏。
二、辛酉政变
1861年8月,无才无德又无能的咸丰皇帝为了躲避英法联军,竟在承德避暑山庄中病逝了。死前,他册立唯一的皇子载淳为新帝,立肃顺等八位大臣为顾命大臣,立慈安和慈禧两宫太后辅政。
表面看起来,咸丰皇帝的安排还算稳妥,这两方势力能够相互制衡,保证皇权不会旁落。但实际情况却是,顾命的八大臣丝毫不把两宫太后放在眼里,尤其是肃顺,在咸丰帝过世前就曾进言,建议咸丰帝效仿汉武帝“立子弑母”,诛杀慈禧以绝后患。
这样,“两宫太后”和“顾命大臣”之间,很快就成了水火不容之势。特别是,慈禧和肃顺之间,已经到了汉贼不两立和你死我活的地步,双方的战势一触即发。
为了取得先机,也为了避免肃顺等八大臣专权,慈禧和慈安秘定联合发动政变,彻底废除顾命大臣集团。
可是,两宫太后身边除了太监就是宫女,比起顾命八大臣的势力,毫无胜算可言。本着增加胜算的目的,慈禧决心引入外援,将目标选定为恭亲王奕訢,希望借助这个既有野心又有能力的小叔子来扭转乾坤。
果然,在奕訢的积极协助之下,“两宫太后”K.O了“顾命大臣”,取得了辛酉政变的胜利。
虽然,后世对于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推翻咸丰皇帝的遗嘱颇有微词,认为她勾结恭亲王夺取政权是对江山社稷的背叛。但是,笔者觉得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肃顺的人品和德行都有问题
肃顺是爱新觉罗家的成员,典型的宗室贵族,经由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的推荐,逐渐被昏庸的咸丰皇帝所重用,成为了其心腹的大臣和权臣。
在“戊午科场案”中,肃顺为了排斥异己,将仅犯失察之罪的柏凌就严厉处死,由此掀起了大狱,直接导致了咸丰时期的“士人满狱”。
之后,权势熏天的肃顺开始在朝中结党乱政,着力培植自己的势力,搞得当时的政治环境极度恶劣。
(二)、 顾命大臣已经出现专权的端倪
咸丰帝临终前,特意留下了两枚私章,一枚是“御赏”,另一枚是“同道堂”,分别交由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保管。
遗诏中,咸丰帝明确要求朝中的重大军政事务,必须由两宫太后签章同意后方可推行颁布。此举,就是为了防止顾命八大臣乱政,危及到皇权的统治。
但是,咸丰刚刚过世后,肃顺等人就开始纠党忿争,越发的嚣张跋扈和不可一世,丝毫不将两宫太后放在眼里。据《清史稿》记载:
声震殿陛,天子惊怖,至于啼泣,遗溺后衣。
由此可见,政变的发生将是必然的。如果慈禧不出手,那么她就只剩下了被动挨打的份儿。
三、垂帘听政
慈禧通过辛酉政变,终于掌握了大清的政权。可是,她还没来得及高兴呢,就发现这个国家已经是一副荒败不堪的烂摊子。
在咸丰帝的励精图治下,满清国已经是千疮百孔,举步维艰。不仅,有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江南最富饶的半壁河山。而且,回民、苗民等少数民族,也在西北和西南地区蠢蠢欲动,不断造反作乱。
除了国内的危机,国外势力也没有消停。英国在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又联合了法国,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打劫,两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如何收拾这副烂摊子,是两宫太后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慈安太后虽为东太后,但她历来不恋权,也不喜政治,所以这就成了慈禧一个人的政治任务。
慈禧认识到,当前稳定的任务压倒一切,没有稳定的局面,就没有了江山社稷,其他的一切都会成为浮云。
在陪同咸丰皇帝的棺椁返回紫禁城后,慈禧立即安排小皇帝登基称帝,将原先的年号“祺祥”改为了“同治”,由慈安太后和自己一同垂帘听政,重用恭亲王奕訢。
起先,恭亲王奕訢并未对两宫太后的垂帘听政之举太过在意,认为两个久居深宫的太后,无非就是表面尊崇和高级摆设罢了。据《慈禧外纪》记载,恭亲王认为:
虚以垂帘听政,而实权归己。
随着朝局的稳定和自身地位的稳固,慈禧太后自然不会善罢甘休,开始伺机夺回应该属于自己的权力。毕竟,在慈禧看来,纵容奕訢专权和纵容顾命八大臣专权,本质上没有区别。
慈禧太后暗中怂恿翰林院编修蔡寿祺等人,上书弹劾恭亲王揽权和徇私,并且还罗列了他具体的一些贪墨罪状。当然,很多都是一些揣测和怀疑,并无多少真凭实据。据《清史稿》记载:
奏折一上,两宫震怒,诸臣惶惶。
政治经验丰富的恭亲王,自然知道这是慈禧太后在对自己施压,于是立即上疏请罪。借此,他也想试探两宫太后的底线和意图。结果,短短两日后,朝廷就明发上谕:
恭亲王著毋庸在军机处议政,革去一切差使,不准干预公事。
就这样,恭亲王奕訢被慈禧太后干净利落的罢职,仅保留了亲王的爵位。为此,满蒙宗室和朝中大臣,都纷纷上疏替恭亲王求情,但慈禧太后却顶住了压力,坚决不同意恭亲王复职。
另一方面,长期从事洋务的恭亲王,得到了国外势力的支持。外国的公使团联合到总理衙门,向清廷提出严正抗议。
迫于国外的压力,慈禧才最终同意恭亲王复职。但是,此次罢职事件,已经充分打压了恭亲王的权势和地位,也达到了向满朝文武宣示自己主权的目的。
四、拒不归政
1872年,同治皇帝已经到了亲政的年龄。但是,同治帝却并不成器,在帝师翁同龢的日记中,曾经多次提到同治厌恶读书,厌恶政治,唯独对于女色比较亲近。看来,这是遗传了他老爹咸丰皇帝的基因。
尽管,慈禧太后对权力心有不舍,但看到自己的儿子成人,也准备撤帘归政和颐养天年了。
可惜,亲政后的同治帝,他的心思并不在朝政上,这使得慈禧太后非常担心,虽然撤帘了,但还得继续理政。被后世吹上天的“同治中兴”局面,其实真的和同治皇帝没有多少关联,应该归功于慈禧太后的理政。
即便这样,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不满二十岁的同治帝还是一命呜呼了。关于他的死因,民间也多有猜测,有天花一说,也有好色一说。但不论如何,同治帝驾崩,使得慈禧又一次面临国家的重大危机。
1875年,经过左右权衡,慈禧立醇亲王之子爱新觉罗·载湉为新帝,也就是光绪皇帝。
光绪帝是慈禧太后的外甥,从小就体弱多病,作为姨母和养母的慈禧,对他算得上是照顾有加,视如己出。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慈禧都悉心照料,多方培养光绪帝。所以,光绪皇帝在早年间和慈禧太后的感情,一直都还不错。
不过,由于光绪的继位不正,所以他对于自己的身份非常敏感,总担心被人质疑,凡事都惴惴不安,没有展现出太大的政治能力。而且,他久居深宫之内,对于国情和民情都非常的陌生。
慈禧太后之所以不愿意撤帘,真正归政于光绪帝,除了自身恋权的因素外,更是由于她对于光绪帝能力的质疑,这才是慈禧拒不归政的主要原因。
五、戊戌变法
伴随着光绪皇帝的成年和慈禧太后的撤帘归政,两人之间的关系也日益缓和。光绪皇帝日日向慈禧请安问候,而慈禧太后也做好了移居颐和园的打算。
不仅如此,对于光绪皇帝吵吵嚷嚷的“变法维新”,慈禧尽管在内心并不完全赞成,但也没有太过反对。或许在她看来,变法维新运动成败与否都是次要的,让光绪帝历练成长才是主要目的。
在慈禧的默许下,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开始了,受到康、梁等人的影响,急于求成的光绪帝在一天内甚至会连续下达十几道旨意,而改革的内容也是包罗万象,基本上涉及到了国家的方方面面。
看来,光绪皇帝实在太过理想,太过幼稚,殊不知“顽疾不能下猛药”的道理。已经是病入膏肓的大清朝,被他这么一通折腾,简直到了奄奄一息的程度。
史书记载,面对维新运动,顽固派和守旧派都纷纷出面,请求慈禧太后予以制止。被后世公认为顽固派的代表人物荣禄,其实绝非一个顽固不化之徒,他曾经致信维新派人士林旭,在信中提到:
变法应以补偏救弊下手,不在遇事分更。
可见,他并不是完全反对变法,只是反对如此激进的变法,基本算得上是老成谋国之言。
甚至于,就连一向拥护光绪帝,一向主张开明的恭亲王,也对光绪进行上疏劝谏,提醒他谨慎对待变法。据《戊戌变法记》记载:
变法当慎重, 不可轻信小人言。
笔者个人觉得,对维新变法持保留意见的,并不一定就是所谓的顽固派和保守派。事实上,除了被康梁彻底洗脑的人以外,基本上所有明白事理的人都这么认为,其中就包括慈禧太后。
那么,进行维新变法确有必要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凡事都需要循序渐进,这样全面和激进的改革,势必难以达成。
在遭遇阻力时,光绪皇帝竟贸然接纳了康有为“以现在之权,行可变之事”的主张,鲁莽地将慈禧太后划为彻底的对立面,甚至决心采取非常手段兵谏。
最终,在袁世凯的告密下,慈禧太后被迫出手,镇压了仅仅存续103天的戊戌变法。
六、辛丑条约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下,面对国外的入侵,民间自发出现了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慈禧对于义和团运动,起先很紧张,但随后却开始暗中支持和引导,甚至纵容他们杀洋人、烧洋货和灭洋教。于是,国外势力不干了,多个国家组团出面向清廷施压。
而慈禧太后也不知是哪来的底气,竟然在朝会上宣布,要同时向施压的11个国家宣战。结果,被宣战的11个国家中,有其中8个选择应战,组成了“八国联军”。
八国联军从天津登陆后,慈禧太后眼见形势不妙,立即任命李鸿章出任了直隶总督,由他具体负责停战谈判事宜。而自己,则紧急西逃,躲到了西安。
1901年,在征得慈禧太后的同意后,李鸿章同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成为中国近代最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也彻底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国家。
七、毒杀光绪
毕竟是自己的养子和亲外甥,关于慈禧太后毒死光绪皇帝这件事,笔者个人认为似乎太过于决绝和冷酷了。
不可否认,光绪帝在戊戌变法中的确存在诸多不妥之处,甚至还计划发动兵谏威逼慈禧太后。但是,慈禧之后将他囚于赢台也就罢了,何至于要下死手?
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一前一后离世,两人前后仅仅相差了二十个小时。对此,历史上一直就存有疑问,推测是慈禧太后毒杀了光绪帝。
为了解开光绪帝之死的历史谜案,国家成立了由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科学院和北京市法医鉴定中心等单位共同参与的专题组,利用清西陵中光绪皇帝的头发进行科学检测。结果,在头发和衣物中,测出了过量的重金属元素。
正常情况下,人类服用60—200毫克的砒霜就会致命。而在光绪去世数十年,经过长期的分解和流失后,依然在其衣物和头发中测出了201毫克浓度的砒霜。
根据这个检测结果,可以很肯定的说,光绪不仅是死于砒霜中毒,而且是重剂量的砒霜。
慈禧太后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政治人物,而且还是女性政治人物,固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是,她却维持着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不倒,起码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政治人物。只因其奢华无度和心性狠毒,尤其在对国外势力中妥协退让,终被后世所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