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多少中国观众的年度期待《花木兰》,昨天豆瓣开分了,没及格,5.9。
经过一夜的发酵,今天醒来一看,又掉了一截:
4.9了。
打分人数不算低,这,算是口碑扑街了?
好笑吗?作为咱们中国人看,肯定会觉得有点滑稽。
但,这些东西,作为谈资,聊天时调侃两下也就可以了,真要拿出来当做硬伤大批特批,就显得小题大做了。
电影,从来就不负责精确还原历史。
况且,好莱坞一贯擅长这样的拿来主义,把别国文化打造成全球通吃的文化快餐。
当然这里面,也有个度的把握。
如果迪士尼选了个白人或者黑人演员来出演花木兰,这自然是不能接受的。就像当年《攻壳机动队》真人版,派拉蒙选了寡姐出演少佐,让我到现在都无法接受那部电影。
但如果只是服装、置景等细枝末节的“魔改”,大可一笑而过。
我这还真不是在给《花木兰》洗白,因为关键在于:
《花木兰》的真正问题,不是各种还原中国历史的错误,而是,它真的就是单纯的不好看啊。
这种不好看,是全方面的。
剧本、美术、动作设计、特效制作,包括演员表演,都是360度的坍塌。
太纠结在所谓中国味道上,反而跑偏了方向。
所以,有一说一:
对《花木兰》的失望是实打实的,但我们对艺术创作的边界,予以更加宽容的态度,也是要有的。
况且:
《花木兰》里的所有演员,是中国籍的,其实也只有来自香港的甄子丹。
3.
迪士尼是世界电影的“毒瘤”吗?
最后一个老问题:
电影到底是艺术,还是生意?
这问题或许有点大,而且也很好回答。电影是艺术,也是生意,兼而有之甚至是电影的魅力来源。
但迪士尼这几年的操作,越来越有无限放大电影生意那一面的趋势。
这里,好不好看倒是其次。
因为必须照顾所有年龄段,最大限度获取票房,而将电影越拍越低幼,越拍越浅薄,才是最让人担心的。
拿《花木兰》来说:
相比动画版,最大的改动就是正邪双方的对抗平衡。
编剧赋予了木兰所谓“气”的概念,说白了就是天降神力,天生英雄,和《星球大战》的原力差不多一个意思;
同时,大大降低反派智商和战斗力,中间一场雪崩是自己玩死自己,结尾的单挑则又是典型的“死于话多”。
这一加一减,其实就是在为低幼化铺路。
碍于很多人还没看,电影的其他细节,就不多吐槽了,我想说的是两点:
一是《花木兰》这个4.9分,真的不冤;
电影的问题很多,公映之后有机会咱们再细聊。
二是迪士尼身为手握超多大IP的电影巨头,除了赚钱,也应该有点艺术追求了。
就拿这个“动改真”系列来说:
钱自然是没少赚,但电影的艺术价值,最高也不过是完美复刻了一遍动画片,而已。
赶上和动画调性契合、风格讨喜的《阿拉丁》和《美女与野兽》,口碑还成,票房大卖;
赶上《花木兰》这样从动画强行改走古装严肃史诗范儿的,就各种不伦不类,画虎不成反类犬。
本质上,这就是“生意先行、艺术靠边站”的出发点带来的结果。
当然,有人会说,《花木兰》烂番茄指数稳定在80%上下你又怎么说?
事实上,烂番茄指数是媒体分数(也就是可以公关的嘛),看看右边代表观众的爆米花指数,不也已经不及格了吗。
结语
所以,当我们在谈论《花木兰》4.9分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些什么?
或者说,我们该谈论些什么?
以上,就是我的建议了。
再多说一句好了:
其实,以我们普通人的想法,迪士尼拍了一部真人版《花木兰》,那得多么重视中国市场啊。
可一系列事实都在告诉我们:
在迪士尼眼中,中国市场,可能真的没那么重要。
从最土海报,到延迟一周公映,包括宣传过程中,如去年七七事变纪念日发首款预告抢热点,今年清明节全国为新冠逝者哀悼日宣布重新定档,汶川地震12周年纪念日电影再上热搜……
等等操作,都让人觉得,背后似乎对中国市场缺乏善意。
不过啊,最后的最后,还是遗憾。
这样一部云集华人明星的好莱坞大制作,最后落得这样一个境地。
可惜了。
下一次看到类似配置和体量的新片,且有的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