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第一位天才儿童
1739年12月,在法国巴黎塞纳河畔的一个钟表世家里诞生了一名男孩,他的名字就是皮埃尔·塞缪尔·杜邦(Pierre Samuel du Pont)。皮埃尔出生的时候家庭条件并不富有同时也没有什么地位,更谈不上高贵了。家中祖祖辈辈都是在巴黎为城里的富人们做钟表为生的。皮埃尔出生以后,父亲希望他能顺利成长为一名钟表匠学徒,可是事与愿违,这个孩子在不久的将来竟然给整个家族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事实上皮埃尔的孩提时代过的并不怎么幸福。他生下来后,母亲便生病了,只好将他送到一个奶妈家喂养,可是这个奶妈的奶水不够吃,只能勉强维持皮埃尔的生命。因此,皮埃尔的身体从小就比较羸弱,个头也不高,可以说他是一个先天不足的孩子。
可是皮埃尔五岁的时候却喜欢上了足球,但他并不灵活,甚至可以说是笨拙,以至于后来在自己的鼻子上面留下了终生难以抚平的创伤,每次照镜子的时候皮埃尔都会回忆起当年儿时踢球时笨拙的样子。
但是皮埃尔可一无是处,他不仅对自己学习过的知识过目不忘,就算是和成人交流,他也是对答如流,小小年纪便显露出了自己出色的学习能力。因此学校里的所有老师见到他的时候都愿意去夸奖他几句,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天才学生。
家里出现了这样一位天才儿童,作为父亲本应该引以为豪,并应该极力支持自己的孩子去探索学习,并使其终有所成。可皮埃尔的父亲对儿子成天沉浸在书籍当中很是不以为然,甚至觉得皮埃尔是在浪费时间,简直就是罪过。父亲觉得趁着年轻应该多学一些制作钟表的技艺,只有这样在将来长大成人之后皮埃尔才能够支撑家业,维持生计。
但皮埃尔却反对父亲的这种安排,引得他父亲大动肝火,后来由于他母亲的同情,巧施小计才帮助皮埃尔摆脱了困境,没有去从事那种既吃苦又枯燥的工作。
正是由于有了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母亲,才使皮埃尔从小就对美好生活产生憧憬,并且得到为人处事的信念的不断灌输,这对皮埃尔的人生道路有较大影响。皮埃尔并不想成为一名钟表匠,他对制作修理那些破铜烂铁一点兴趣都没有。他的志向是当一位文学家,著书立说,名留青史。同时对经济学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他很喜欢读书,通过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各类知识性很强的读物,为他后来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1764年,皮埃尔撰写了一篇关于粮食问题的经济学论文——《对国家财富的观感》。在这篇文章里,他宣扬重农主义学说,认为一切财富都起源于大自然,认为财富来自于土地。这是一篇改变他一生轨迹的文字,从此他便走上了法国政治舞台。
正是这一年,在春意盎然的四月份,法国的贵族兼资本家中的巨擘雅克·杜尔果无意间看到了皮埃尔的这篇大力推崇农业资本主义思想的论文后,很感兴趣,决定开始和这位年轻的经济学者接触一下。杜尔果是一位启蒙主义者,而皮埃尔又正憧憬着自由思想,所以两个人一见如故,交谈得非常愉快,从此便密切地交往起来。
杜尔果在宫廷里的影响很大,所以皮埃尔同他交往,前景自然是光明的。果不其然,杜尔果把皮埃尔的文章推荐给后来在路易十六手下当审计大臣的特戈特,此人对之发生了兴趣,皮埃尔的生活有了转机。而且,这对杜邦以后的事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由于杜尔果的努力扶植,到了1765年的9月秋高气爽的时候,皮埃尔终于第一次领到了自己固定的薪水。26岁的皮埃尔不仅受到了重用,而且已经在法国宫廷里有了一定的名气。当时,他被任命为新出版的一个御用定期刊物《农商与财政》的编辑,主管农业方面的栏目。
并蒂花开,双喜临门,这一年里皮埃尔如愿以偿的获得了玛丽·勒·迪伊这位美丽女子的芳心,他们步入了婚姻的殿堂。1767年的10月1日,他们满怀欢心地迎接到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维克多·玛丽·杜邦。
时隔三年,他们又一次迎接到了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在其即将出生的时候,皮埃尔写信请求自己的老朋友也是自己的大恩人杜尔果做自己的孩子的教父。杜尔果热情地接受了并在回信中写到:“完全可以,亲爱的杜邦。如果生的是个男孩,何不给他取名为阿尔蒂尔·伊雷内,作为对自由和和平的纪念呢?”
1771年6月24日,杜邦帝国的创始人阿尔蒂尔·伊雷内·杜邦诞生了!
1774 年路易十六登上了法国王位,特戈特先是被任命为海军大臣,随后又改为财政审计大臣。由于特戈特对皮埃尔很赏识,所以他上任不久,就任命皮埃尔为商业总监。从此皮埃尔开始飞黄腾达了。
贵族地位的好处
在此后的十五年里,皮埃尔·杜邦一直都在为腐朽的法国国王效忠,并担任过各种官职。在英美之间谈判问题上,由于皮埃尔的勤奋工作与全身心的投入,法国于1783年与英国、美国签订了关于结束战争的《巴黎条约》。在这样的外交事务中,皮埃尔显示出了他的政治活动才能,深得路易十六的青睐,为了嘉奖他的功劳,于1783年12月,授予他带有盾形纹章的贵族特权证书,并由此被擢升为商务总监,同时还担任波兰国王的顾问。
从此,皮埃尔的贵族生活开始了。在巴黎郊区尼莫尔的布瓦代福斯出现了一幢宅邸,红色的屋顶在翠绿的树木和草坪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显眼。这里便是新晋贵族,法国的商业监察长皮埃尔·塞缪尔·杜邦的新家。他的贤内助玛丽持家有方,把这个乡村之家收拾得有条有理,绿茵草坪修剪得十分整齐,房前屋后,绿树垂荫,鸟语花香。
之后人们便对这位活跃在法国乃至世界政坛上的新贵称之为“尼莫尔的杜邦”,至此皮埃尔成功完成了从钟表世家到法国贵族的蝶变,一跃而跻身法国贵族行列。
然而,正当皮埃尔一路春风得意的时候,法国大革命爆发了!十八世纪初期法国的部分地区早已经萌发了资本主义经济现象,并且力量在呈几何态势增长。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累,法国国内早已经形成了全国上下都已经依赖资本运作的模式才能支持下去的状况。这个时期资本家成了社会里最为富有的阶层,他们把持着国家的经济命脉,他们拥有最多的社会资金,他们控制着国内数以万计的家庭的温饱,他们借此可以要挟政府听从他们的意志。
作为法王的路易十六自然是不能容忍这种情况的出现。他采取了一系列独裁措施,以期能够挽回王室在国内早已失去的权威。他企图使用武力解散国民议会,让法国重新回到独裁统治的时期。不过资产阶级则凭借其经济实力、政治才能和文化知识在这次阶级对抗中占据了上风。
1789年7月14日,法国巴黎人民一路高奏凯歌攻占了巴士底狱,震惊世界的法国大革命正式爆发。此后一波一波的力量不断冲击着腐朽的封建王朝,随着国王路易十六走上了断头台,封建统治便土崩瓦解了。
正当法国政治日趋左倾的时候,顽固的皮埃尔依旧抱着右倾思想不放松。法国大革命的战火已经席卷全国,作为路易十六忠实奴仆的皮埃尔自然难逃劫难。刚刚成立的雅各宾派登上政治舞台,将皮埃尔抓入监狱,差一点被处死。
侥幸获得营救之后,乔装打扮成了一位老医生躲在自己家中,不过时隔不久他便被邻居举报了,这一次就连小儿子伊雷内也被牵连进去了。他们俩被捕后,携带家眷从费城回国的维克多也被拘捕入狱。当时苏菲娅已怀孕在身迫不得已乔装打扮成一位农妇,将食物偷偷送入狱中。后因革命政府发布赦免令,杜邦父子三人才被释放。
可是皮埃尔并不知道悔改,他抱着自己的立场不放。1794年7月,可怜的皮埃尔又一次被捕了。原因是他顽固地坚持保皇派,参与并组织了赞成君主立宪的保守组织“1789俱乐部”。一个月后,由于雅各宾派的革命领导权被大资产阶级夺得,领导人罗伯斯庇尔以及他的二十一个助手在1794年7月29日被处以死刑后,8月25日皮埃尔·杜邦才侥幸免于一死,获得了自由,返回了自己的家园。
1795年的圣诞节这一天,瑞雪纷飞,红屋顶村再一次迎来了喜庆氛围。皮埃尔续弦了,他的新娘是罗宾·普瓦兰。
重获自由并娶得娇妻的皮埃尔彻底改变了自己对封建王朝的崇拜,转而开始对新兴政体美国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是为了逃避尚未熄灭的法国大革命的烈火,二是为了在那块封建的欧洲大陆之外的“世外桃源”中,按照自己的重农主义信念开创出一块殖民地。
他把自己打算开拓的殖民地命名为“邦提亚那”(Pontiana),准备在这块殖民地上“建立住房、学校、公路、排水道,投资建立许多大型农场,种植各种农作物,甚至可能开办工厂”。
这个冒险计划获得了包括拉法叶特和内克等法国著名政治家的支持,到了1799年皮埃尔已经找到了几百万法郎的投资。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使“邦提亚那”计划在未来投资者的心目中更有份量。野心勃勃的皮埃尔想在未来的投资者心目中抬高自己的身份,于是他把自己姓名中的两个音节拆开并用大写字母书写,Du(杜)Pont(邦),至此现代杜邦家族的姓氏就是由此而来的。
美国总统是靠山
就在皮埃尔刚开始任职为法国国王效力的时候,他就参与了巴黎条约的签订工作,而且还在斡旋美国独立战争中出了力。因此,曾经起草美国《独立宣言》的杰弗逊和富兰克林都成了皮埃尔的知己好友。
变身法国贵族的皮埃尔·杜邦慑于法国大革命的威力,带着自己的梦想和家人共十三人,于1799年10月2日,登上了一艘美国船“美国鹰号”,他们打着杜邦家族的旗帜,告别了法国,向纽约港进发了。杜邦的那位续弦妻子罗宾带着与前夫生的儿子普希已在数月之前到达了美国,已经为这个家庭安排好了住处。她到达后在新泽西州的卑尔根斯角买下了一块土地。
杜邦家的这次远行可不像是贵族观光似的出游,而更像是逃难。他们乘坐的这艘“美国鹰号”只有84米长,设施也非常陈旧简陋。在航行过程中由于船长的两次误航,导致他们的旅程即艰苦又漫长,对于贵族杜邦来说简直是一段噩梦。船只航行的异常缓慢,在狭小的船舱中,旅客挤得满满的,而且还缺少粮食,因此船上的食物成了奢侈品。幸亏有两次在公海上拦住了过往的英国船只,才补充到食物,“美国鹰号”上的才没有出现有人因饥饿而死的情况。
为了做一点美味佳肴,大家有时只好捕杀船舱里的老鼠来烹饪,到舱底去收捡原来贮藏着用来喂猪的残余豆子,烹制成豆汤。发霉的味道几乎没人愿意喝,不仅船上的小孩子都不肯喝,就连孩子的妈妈们也难以下咽,因为她们在做汤时惊叫着目睹了漂在表面上的蛆虫,自然想起来便难以下咽。
在船上的安全更令人担忧,有些无赖家伙竟明目张胆抢夺旅客财物。杜邦一家人携带不少有价值的古董、家具、银制餐具和一些装饰用品,还有钢琴之类大件物品。而皮埃尔的怀中还揣着二十四万法郎的金币。为了防止发生意外,他们成年男女都身带佩剑,轮流看守。
这次旅行还发生了一个传奇般的故事。当“美国之鹰”号到达罗德艾兰州海边时,杜邦一家已有好几个月没有吃上一顿像样的饭菜了。船刚靠岸他们就像饿狼一般,跳下船,向岸边的房屋奔去。当他们来到第一家住户敲门时,发现大门未锁,屋内空无一人,而餐桌上摆满了各种美味佳肴的半成品,显然这家的人去附近的教堂做礼拜去了。于是他们便自己动手烹饪,像风卷残云一般,将所有食物吃得一干二净。最后,留下一枚金币和一封表示感谢的便笺。
就这样经历漫长的旅程,于1800年的元旦傍晚时分纽约港口迎来了一艘孤零零、黑黝黝的船只,那便是杜邦一家人乘坐的满载了饥饿、痛苦与梦想的小船。他们刚刚离开那艘连桅杆和甲板都破烂不堪的“美国鹰号”,随即便赶往新泽西州的卑尔根斯角,杜邦早已经迫不及待的要奔赴已经准备好了的那幢宽敞舒适的房子了。皮埃尔一来到这里立即爱上了它,并为其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古德斯戴(Good Stay),并同两个儿子议定以此作为家族的根据地。
由于皮埃尔·塞缪尔·杜邦在法国政坛的影响力,尤其是当年皮埃尔为美国独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使他与富兰克林以及杰弗逊的关系变得非常亲密,再加上他的大儿子维克多也在美多年,这个家族在人脉关系上早已经建立起了浑厚的基础。所以,当美国各大新闻媒体,得知皮埃尔一家到达后,纷纷进行了报道。《纽约时报》及其他大报,以《被流放的贵族——杜邦》或以《欢迎我们的朋友——杜邦》为题表示欢迎。美国政府的首脑人物也纷纷发表讲话,欢迎杜邦一家来美定居。当时已归隐弗农山、病入膏肓的华盛顿也发表表示欢迎的谈话,赞扬皮埃尔在对英战争的巴黎条约签订一事上对美国立下的汗马功劳。副总统托马斯·杰弗逊也向报社记者发表谈话,赞扬皮埃尔·杜邦在独立战争后对美国做出的贡献。
就这样这位法国贵族经过艰辛的旅程,顺利抵达他理想的淘金之地,打算大展宏图,将自己的伟大抱负付诸实施。皮埃尔精心策划了“邦提亚那”,即倒卖土地从中获取暴利的,这就是此次远渡重洋的目的。1801年,他写信给当时的美国总统,他的好朋友托马斯·杰弗逊,希望他能够在西部土地交易过程中给予杜邦家族方便。杰弗逊总统非常热情地给他回了信,并且真心告诫皮埃尔,土地投机生意已经失控,这种冒险生意风险极大,不主张他干这一行。
就这样事与愿违,“邦提亚那”计划胎死腹中了。不过,不轻言放弃的皮埃尔还依然雄心勃勃壮志未减,正在为自己的筹划而热血沸腾呢。他会好好利用美国总统这座大靠山,来实现杜邦家族的发财梦。
凝聚力量铸就家族梦想
美丽的塞纳河支流两岸风光旖旎,秋风不时吹荡在尼莫尔上空,红屋顶在秋日明媚的阳光里显得更加耀眼了。可是再美的风光也无法阻挡住杜邦家的哀愁,美丽贤淑的玛丽在这秋高气爽的九月份带着对丈夫和两个儿子无限的爱意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伤痛之余杜邦更加清楚自己的责任,从此他便过上了更加劳苦的生活,既要养家糊口,又要照顾两个儿子,维克多和伊雷内。
时光荏苒,孩子们走过了童年时光,已经长大成人了。大儿子维克多,从外貌来看已经像个成人样了,身材魁梧,满头金发,仪表堂堂。不过“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他做事没有恒心,浅尝辄止。他在皮埃尔主管的商业部当低级秘书,由于没有责任感根本无法胜任这一职位,从未能完成交给他的任何任务。但是他对吃喝玩乐,却津津乐道。一次派他外出视察,回来汇报时,对商务情况谈不出个所以然,却对盛宴聚餐以及小姐姑娘如何漂亮迷人讲得淋漓尽致、唾沫横飞。皮埃尔见到自己的这个儿子简直可以说是头疼不已,根本不能在维克多身上看到一点能够继承家业的重要端倪。
不过万幸的是小儿子伊雷内则截然相反,他身材比维克多矮小一些,瘦弱的身体好似皮埃尔当年一般,嘴唇较薄,面目并不是很漂亮,但双目如珠,总是炯炯有神的注视着远方。而且伊雷内从小便养成了严于律己,踏实认真的好习惯。不论人前背后总是勤勤恳恳。他腼腆且不愿意与人交往,内心的情感也总是深藏不露。但是他却对技术性的事务充满了兴趣,并且为之着迷。
看得出来皮埃尔也非常喜欢自己的这个小儿子,自然把继承家业的全部重任都寄托在了伊雷内的身上。对于大儿子维克多老杜邦自然心里有些忧虑,不过他还是寄希望于伊雷内,并希望将来他能够对维克多有所关照。
按照法国的传统习俗,孩子到了成年期,就要举行成人仪式。而此时的维克多17岁,伊雷内才14岁,虽说这个年纪举行成立仪式还早了点,但为了两个儿子能早日成才,凝聚家族力量,皮埃尔才决定提前的。
那一天风和日丽,红屋顶的宅邸里一片祥和气象,远处的群山在阳光下也熠熠生辉。皮埃尔·杜邦把两个儿子唤到他们母亲玛丽的白色石膏塑像前,拿出三把套着新皮匣、镶嵌着黄金制的杜邦家徽和刻有鸵鸟与梅花的宝剑,举行隆重的成人仪式并给两个儿子授剑。
皮埃尔自己拿起一把剑并命令两个儿子各拿一把,要他们把剑高高举起,然后三剑交叉在一起,并要他们当着母亲的塑像发誓。这个时候皮埃尔惟独敦促伊雷内发誓,说:“从今往后,不管杜邦家发生任何事,你都要与你的哥哥维克多祸福与共、休戚相关、永远团结,你做得到吗?”
这时,伊雷内十分庄严地注视着他母亲的塑像,声音洪亮地说:我发誓,一定做到!接着三把剑分开,各自插入剑鞘,成人仪式到此结束。后来他们带着宝剑远渡美国,以期永记不忘,并希望这种家族精神代代相传。
成人典礼完成了,两个青年都怀着激动的心情开始了新的生活。兄弟两人之间的情感更进了一步,让他们后来休戚与共,同赴患难。这种坚实的血缘关系在他们后来各自使用对方的名字为自己的儿子命名就可以看的出来了。伊雷内以哥哥的名字将自己的儿子取名为阿尔弗雷德·维克多·杜邦。而维克多也给儿子查理斯中间的名字取为伊雷内。兄弟俩将血缘团结和剑之盟誓融入儿子的名字中,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形成牢不可破的“杜邦血统”的力量。
养大了儿子的皮埃尔继续效忠路易王朝,他不仅在商业事务中,而且在国民议会中,起了不小作用。凭借其权力和同王室的关系,维克多被派往第一任驻美大使所在地费城,成为法国外交部的见习生。后来由于法国国内革命局势的混乱,大使被召回国,他便成为代理大使兼总领事。
此时的少年伊雷内仍然和父亲皮埃尔生活在巴黎,就读于一所中学。不过由于受到了拉瓦锡化学魔术的影响,伊雷内逐渐开始耽误了学习,还受到了学校的处分,甚至到后来他完全放弃了学业,干脆到拉瓦锡的火药厂里去做学徒,拉瓦锡对于这个年轻人非常喜欢,视若己出,将所有关于化学的工艺和技巧完全倾囊相赠。在工厂里潜心学习化学工艺的伊雷内,经过三年的努力已经基本掌握了当时全部的最先进的化学技术,与此同时,他还结识了美丽的女孩苏菲娅,不久他们便坠入爱河,很快喜讯传来,伊雷内结婚了!
维克多为了表示自己对弟弟婚礼的重视,不远万里从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合众国回到浪漫之都巴黎参加婚礼。他们兄弟之间的亲情更进一步,血浓于血是无法改变的真理。“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他们之间建立起来的和谐精神为后来家族的兴旺发达铺平了道路。皮埃尔梦寐以求的家族兴旺在他的儿子们手中实现了,不过确实以另外的一种方式呈现给世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