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具体指什么
先说句和语 句:解释①: 句子 举例:语句、词句、造句 ; 解释②: 用于语言 举例:三句话不离本行、写了两句诗; (⊙o⊙) 语:解释①:话 举例:语言、语音、汉语、外语、成语、千言万语;解释②:说 举例:细语、低语、不言不语、默默不语;解释③:谚语;成语 举例:语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解释④:代替语言表示意思的动作或方式 举例:手语、旗语、灯语;解释⑤:指姓
再说篇和文 篇:解释①:首尾完整的文章 举例:篇章、《荀子·劝学篇》解释②:写着或印着文字的单张纸 举例:单篇儿讲义 解释③:用于文章、纸张、书页(一篇是两页等) 举例:一篇论文、三篇儿纸、这本书缺了一篇儿 文:关于文的解释有十四种,你可以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1426页中看到
以上都是我在词典中查到的,“文”得到解释没给你打出来,是因为好友给我发来了信息,我得赶紧去看看,对不住 ╮(╯▽╰)╭
2.“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具体指什么
这八个字大多出现在一些教案中.我的高中语文老师第一堂课就告诉我们,语文课难教、难学,关键就在这八个字.字——就是教会学生字的意思,中华文学博大精深,一字多音、多义、多用,所以这是学习语文的基础.词——词汇的意思,同理,一个词汇有不同的意思,例如:东西这个词有贬义、中性两种词性,组成字词结构还会引申出许多意思;又例如:阏氏(yan zhi)这是匈奴皇后的意思,但是作为单字又有不同发音、解释.句——句子,普通的句子,主谓宾定状补,但是古汉语文言文又分许多宾语前置啊、动宾结合啊什么的,理解起来十分复杂,学习古文不仅要好学,还要天分(理解能力的天分).篇——篇幅,或者说一篇文章,也有指的是节选.如《出师表》之类的,这就是大范围的解释了语文难教难学,因为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政治、地理、人文.别说老外,就是中国人,也很难理解,在国际文学体系的冲击下,我们传统文化正在淡化,很多人不理解士大夫的节操,当然,这也和“崖山之后无汉人”有关.所以许多有关气节的文章,《出师表》《苏武牧羊》《过零丁洋》等等,变得越发难以理解.更有甚者,把苏武牧羊理解成了一家饭店,这几乎就是一种悲哀!前四字表示的单纯从字数上的分类,后四字表示的是用法语——成语、谚语、偈语、俗语.泱泱五千年的积淀,形成了大规模的语言模式,虽然经历过那么多次的王朝更替、焚书坑儒,但是留下的瑰宝依旧让我们学不胜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仅此而已.修——修饰,可以解释为排比、比喻、反复等等的语句用法,作文考试中大多就是考察学生在这方面的理解和应用.逻——逻辑,有倒叙、插叙、顺叙、前后呼应等等,讲求的是一篇文章或一个故事前后连贯、紧凑、符合事实、能够被大众认可和接受.文——这是许多老师有分歧和争议的地方.一说是文法,但似乎和修、逻重复了;一说文化,这似乎符合,就是白居易所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意思,政治清明时,如盛唐、两宋,大多数的诗词歌赋描绘的是太平盛世、更功颂德、无病呻吟,极尽华丽之能是.政治惨淡是,如李煜、陆游、文天祥,多有悲伤、悲愤之感.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文化救国,其文章多为讽刺,来激励国人的士气和精神.大致就是这样.。
3.王宗仁的《小木屋》的教案怎么写
一、回忆课文,导入新课。
让学生回忆《小木屋》一课的主要内容。
二、指导朗读,深入理解。
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些句子或段落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并有感情的读一读。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更深刻地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三、找出写法,仿文习作。
教材上的课文,既是我们教师教学的蓝本,又是学生学习的范本。教师凭借课文,向学生施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学生凭借课文,使自己学到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知识和写话作文的能力。因此,我们教师要在认真地进行阅读教学后,再次利用课文,凭借课文的写作方法、思想内容、情感情境或语言形式等,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和作者的表达思想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本课的写作方法。再让学生谈一谈在你的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然后再仿照作者的写法来把它写出来。这样学生有“格”可仿、有感而发、有物可写。学生在课堂上都完成了二三百字的习作。
虽然我这节课预设的内容大部分都已经完成,但也有很多生成的问题我都随机应变的进行了处理。通过本节课我试验了我的课题研究内容,突出了课题研究的主题。当然我这节课也有很多缺点和不足,我对本课题的研究也是刚刚起步,在教法和学法指导上还都处于探索阶段,希望在座的领导和老师能给我多提宝贵意见。
4.怎样指导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教师要把整组教材进行合理规划,整合所有有用的资源,在不同块状教学中,梳理出一个序列来,就是把两条线梳理出来,单元主题作为纵线贯穿几篇课文,横线就是语文知识点训练项目,在主题的牵引下盘活,有效地完成单元教学任务。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六组“壮丽的祖国山河”,有四篇课文:《古诗两首》,《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香港,璀璨的明珠》,《语文园地》,这里面只有一篇略读课文——《香港,璀璨的明珠》。这个单元的主题线是赞美祖国物产丰富、景色迷人,这是一条主线(纵线);横线是,第一,通过朗读体会“美”是用那些词句写的,无论是古诗、散文,优美词句是这个单元的重点,让学生不但能找出来,而且要体会好在哪里。
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美妙的修辞方等,该讲就讲,该读就读,让学生读出为什么这么美?怎么写的这么美?哪个词语让我觉得这么美?第二个训练点是体会文章结构的精妙之处。《美丽的小兴安岭》,首尾呼应;《富饶的西沙群岛》怎么富饶?特点:海水、岛屿、物产、鱼……《香港,璀璨的明珠》大城市的繁华怎样写的 ? 这一单元学习完后,孩子们学习到:写景要抓住特点写,可以首尾呼应,写特点可以按时间顺序写,也可以按方位顺序写。
《语文园地》介绍一处景物时,学生就不会为难了,顺利的完成了读写结合。语文课的本质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
“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不落实,完全被对话、纯粹的朗读所代替,课堂上学生就学之甚少了。“练”指的是什么?不能只认为“写”就是“练”,这是狭义的理解。
例如,教师在教低年级阅读课时,很困惑,好像一节课不动笔的话,这节课就不完整。这篇文章一课时完成必须动笔,如果两课时,第二课时动笔也可。
“练” 的形式可以是写,可以是说,也可以是读,也可以试看,我们说的“练”应该在每一课的学习中必须有练,不管是什么形式。“练”的点在哪?把握不好的话,就关注课后练习题,有的是学法训练点,有的是基本功训练点,请不要忽略了,它往往比课标中的阶段目标更细化、更具体。
(一)做一位有“学品”、有“文品”的语文教师,对于文学性文本教学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教师要有“学品”。
如果教师学科知识不够,谈什么教学方法都白搭。要把教学当作一门专业,教师必须审视自己的专业知识是否准确而丰富。
衡量一堂课的好坏,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学科本位的价值获得,二是教育学的含量。这两者恰恰要靠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准和教育教学能力来引导帮助学生完成,而前者是前提。
在进行具体的教学中,特别要强调的是,教师在写教案之前,一定要反复读教材、读文本,要读进去。要进入情境,忘掉自己,沉浸在文本的意境中,作者表达的情感中,与作者共同经历、共同欣赏、共同陶醉,同喜同怒同哀同乐,忘乎所以。
读文本,要走出来。要品味文本的语言,找准理解、欣赏、积累语言的训练点;要熟悉作者的语言风格,以便有效地进行朗读指导。
还要揣摩写法,找准让学生了解、借鉴的重点。要细读文本,反复读文本,从中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编者编写意图,读出情感、情境、情趣,读出语言风格、味道,读出写法的个性、精妙。
要把感情、语言、写法结合起来认真体会。细读文本的过程,是与作者对话的过程,是自己被打动、被征服、对文本越来越喜欢的过程,是对文本由不理解到理解逐渐感悟的过程。
对文本喜爱,进而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有了这个前提,才谈得上教学。 语文教师要有“文品” 。
教师要尽心积淀于课堂后, 有意识地自我修炼、积累经验,特别要注意为自己的专业发展积淀来自根部的力量—— 文学素养的提升。例如, 窦桂梅老师在清华附小带领老师们开展“主题阅读教学”研究,围绕《三打白骨精》的教研,老师自觉阅读了《西游记》原著,读了《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西游记与民俗文化》、《名家读西游记》、《西游记漫化》、《看罢西游不成经》等等评论著作,《文学理论》、《文学概论》、《当代西方文论》、《中国叙事学》、《叙事诗学》《叙事学的中国之路》《现代小说美学》等文艺理论书籍。
《三打白骨精》的教研活动结束后,老师们还陆续共读了儿童文学名著《长袜子皮皮》、《朗诵学》等等。 (二)给孩子一颗“诗心”,让孩子诗意的行走在文学文本的字里行间。
《新课标》中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做了最合理的定性。我们的语文课要注重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知识点的落实和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培养。
但更需要有情、有感、有美、有味。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课堂的广阔天地里,以一册薄薄的课本为导向,让学生去领略丰厚醇美的语文,唤醒精神的一次次品美。
语文是诗意的:或情深意长,或含蓄隽永;或跌宕起伏,或涟漪微澜;或幽默诙谐,或深沉抑郁……大量优秀的古典诗词,无数精美的名家名篇,耐人寻味的故事,让学生以语言为依托,在其中尽情地读、写、说、议、思、悟,让学生学会思想,感悟诗意,让语文之美静静地在每个学生心头流。
5.刚考完语文,作文题目是《也是一堂语文课》
见过师生共行万里路,走上街头找语文,踏遍南京寻桥梁。也是一堂语文课!见过师生同读万卷书,读孔孟老庄,与诸子百家一起争鸣;看中外名著,与格列佛一起畅游天涯。也是一堂语文课!见过师生同建QQ班级语文群,聊的是语文,聊的是师生情。也是一堂语文课!创新,使语文鲜活在生活里;创新,使课堂融化在师生中。
也见过语文课上放视频《水浒传》,学生看的津津有味,然而,课文不见了。也是一堂语文课?也见过学生辩论,你争我抢,信口开河。然而谁对谁错,老师不见了。也是一堂语文课?也见过印刷精美的导学案,学生买教参,抄答案,密密麻麻。然而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的能力不见了。也是一堂语文课?也见过课堂上音乐悦耳动听,画面精彩纷呈,学生能歌善舞。然而字词句章,语修逻文不见了。也是一堂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