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医圣——张仲景
东汉时期名医张仲景,是我国古代医药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被后人称为"一代医圣"。
张仲景(约公元150——公元219),东汉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当时政治腐败,军阀混战不休,瘟疫流行。
据史书记载,东汉恒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yi情流行更甚。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其中尤以东汉灵帝(公元168——公元188)时的公元171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等几次的疾病流行规模最大。
南阳地区当时也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因此丧生。张仲景的家族本来是大家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
面对肆虐的瘟疫,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对此,张仲景痛下决心,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一定要制服寒症这个"瘟神"。
张仲景年少时随同乡张伯祖学医,由于他聪颖博达,旁学杂收,长进很快。不过几年就学到了师傅的医术,擅长于治疗,尤其精通方术。
1天, 来了一位唇焦口燥、高热不退、精神萎缩的病人。老师张伯祖断后认为属于"热邪伤津,体虚便秘"所致,需要泻药帮助病人戒除干结大便,但病人体质极虚,用强烈的泻药病人身体受不了。张伯祖沈吟半晌,一时竟没了主张。张仲景站在一旁,见老师束手无策,便开始动脑筋思考。忽然,他眉宇间闪现出一种刚毅自信的神情,他疾步上前对老师说:"学生有一法子!"他详细地谈了自己的想法,张伯祖听着听着,紧锁的眉头逐渐舒展开来。
张仲景取来一勺黄澄澄的蜜蜂,放在一只铜碗里,就着微火煎熬并不断的用筷子搅动,渐渐的把蜜蜂熬成黏糊的团块。等它稍冷了,张仲景便把它捏成一头尖的细条形状,然后将尖头朝前轻轻地塞进病人的肛门。一会儿,病人拉出一大堆腥臭的粪便,病情顿时好了一大半。由于热邪随粪便排净,病人不几天便康复了是。,张伯祖对这种治法大加赞赏连人便夸。这实际上是世界最早使用的药物惯常法。
到了东汉灵帝刘宏执政时,张仲景被推举为孝廉。献帝建安中期,当上了长沙太守。张仲景十分关心民众的疾苦,每月逢初一,十五,大开府门,在公堂上为老百姓诊病,久而久之,便成了惯例。
由于困惑于当时的形势,张仲景不愿意在官场上角逐,便辞退官职,专心致力于医学研究。张仲景凭着自己的天赋和勤奋,凭着对医学的执著的探求和敏锐的感受,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深入实践,辨证施治,破除迷信,勇于创新,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知识,成为一代名医。张仲景得到了先秦医书,如获至宝,,如获至宝,认真钻研。他反复研读《素问》、《灵抠》、《九卷》、《黄帝八十一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医学著作,从中吸取前人的宝贵经验。
张仲景长年奔波于患者之间,为民治病,积累了许多临床经验。他在京师的时候,因为他是很有名望的医生,来求诊的病人很多,有时应接不暇。他常常能准确判断人的生死,屡试不爽,所以人们称他是"扁鹊在世"。
具有超人才智的张仲景不仅借鉴别人的经验为病人治病,而且有多发明和创造。张仲景煎干蜂蜜制成"药腚",畅通大便;采用人工呼吸施救病人,也成为了现代医学的常用手段。在临床实践中,张仲景创立了汗、吐、下、和、清、温、补、消治八法,其中除吐法现在很少采用外其余七法一直在中医临床上沿用。
张仲景在晚年完成了《伤寒杂病论》,成为我国中医经典著作之一,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临床医学理论。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用唯物主义的观点透彻地说明了人类致病的原因,论述了致病的内在和外在的相互关系。他指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在这里,张仲景以人体内部器官机能的变化、外邪的入侵、屋里因素等原因作为病因,提出了病因来自内因、外因及不内外因的三因说。在一千七百多年前,能够如此详述疾病的原因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张仲景还提出"治未病",即防病预先的医学思想。他认为人体健康与否和能否适应外界环境有很大关系,强调加强锻炼、注意饮食卫生、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可预防多种疾病。而一旦生病,应立即诊治。
张仲景的医学实践和理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里程碑。他的《伤寒杂病论》,在中国医药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